顺达官网注册:「汝州访古」

发布时间:2023-03-17 09:07 阅读次数:

  『汝州访古』——轩辕问道处 汝州崆峒山!探访临汝镇广成宫

  刘孟博/文

  崆峒山广成宫,位于汝州市区西六十里许,临汝镇东南方不远处,远观犹如孤岛,因传说上古时期高士广成子在此修道成仙,轩辕黄帝曾问道于此,而闻名遐迩。崆峒,亦作“空同”,“空峒”,本意是虚无浑沌的石穴,后借指仙山,有山峦高峻之意。据典籍记载,我国共有崆峒山十余处,仅河南省内就有汝州、禹州和虞城三处。宋人黄希在《集千家杜诗补注》中有曰:“《寰宇记》,禹迹之内,山名崆峒者三,一在临洮,一在安定,一在汝州。黄帝问道之所,专指汝州。”明正德《汝州志·山川》卷二记载曰:“崆峒山,在州西六十里,上有丹霞院,即广成子修道之处,今有墓存。山下有洞,旧传洞中白犬往往外游,故号小塚为玉狗峰。上有广成庙及崆峒观,下鹳山有广成城,有记见诗文类。”

  广成子为上古时期道家人物,修行于汝州崆峒山的石室之中,后世道教称广成子为太上老君化身,《太上老君开天经》曰:“黄帝之时,老君下为师,号曰广成子。”黄帝问道广成子,最早见于《庄子·外篇·在宥》篇中,相传黄帝担任部落联盟首领之后,四处寻访高人贤士,寻求治理天下之妙方,后来黄帝听说崆峒山上的广成子为得道高人,便专程前往崆峒山拜访他,并拜广成子为师,请其传授问治国之术。《庄子·外篇·在宥》篇详细记载有“黄帝问道广成子”的经始,展现了道家对道的认识及道家特殊的认知方式,展现了道家以治身为本、治国为末的思想,并将求道方法落实为具体的修炼之术。这些内容,对道家向道教演变和道教修炼之术,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  战国·庄子《庄子·外篇·在宥》曰:“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,令行天下,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山,故往见之,曰:“我闻吾子达于至道,敢问至道之精。吾欲取天地之精,以佐五谷,以养民人。吾又欲官阴阳,以遂群生,为之奈何?”广成子曰:“而所欲问者,物之质也;而所欲官者,物之残也。自而治天下,云气不待族而雨,草木不待黄而落,日月之光益以荒矣。而佞人之心翦翦者,又奚足以语至道?” 黄帝退,捐天下,筑特室,席白茅,闲居三月,复往邀之。…………”

  晋·葛洪《神仙传·广成子》曰:“广成子者,古之仙人也。居崆峒之山石室之中。黄帝闻而造焉。”

  宋.乐史《太平寰宇记.河南道八.汝州》卷八记载曰:“ 崆峒山,在县西南四十里,有广成子庙,即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所也。”

  明.正德《汝州志·山川》卷二载曰:“銮驾山,在州西五十里。俗传轩辕问道于广成子,驾经此岭故名。”

  明.正德《汝州志·古迹》卷二记载曰:“广成城,在崆峒山,相传轩辕时所筑,即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所。”

  明.正德《汝州志·仙释》卷六记载曰:“广成子,轩辕时人,隐居汝州崆峒山石室中,黄帝造焉,问以至道之要。答曰:‘至道之精,窈窈冥冥;至道之极,昏昏默默。无视无听,抱神以静,形将自正。必静必清,毋劳尔形,毋淫尔精,毋俾尔心,思虑营营,乃可长生。慎内闭外,多智为败,我守其一,而处其和,故千二百年未尝衰老。”

  古时的崆峒山,毗邻于烟波浩渺的广成泽畔,得天独厚的环境,使其周边常年雾气缭绕,特别是早晨和傍晚之际,水汽在湖面升腾形成一层薄纱,如烟如雨,在朝霞或夕阳的映衬下,崆峒山忽隐忽现,宛若缥缈的仙境一般。清康熙三十四年《汝州全志.州西八景》卷一记载曰:“崆峒烟雨,黄帝问道处也,旦夕微熹,仿佛烟雨。今登仙石仍存,有足迹,洞中白犬往往外游。”同时在崆峒山上,还常常出现海市蜃楼,人们称之为“崆峒化城”。唐.皇甫枚《三水小椟》云:“若九春三秋,天景清丽,必有素雾自山岊起。须臾粉堞青甍,弥亘数里,楼殿轇辐,花木焕烂顺达官网注册。数息中,雾势漫散,不复见矣。”因此,古人将“崆峒烟雨”名列于汝西八景之一,历代文人雅士所遗登临诗作甚多。

  元.张政《崆峒烟雨》:“丹窗烧残檞叶烟,濛濛细雨洒风前,广成仙子今何在?留得崆峒一洞天。”

  明.张维新《崆峒山》:“曾按图经戴斗匡,广成宫殿自轩黄。襄城七圣迷来往,少室三花入混茫。丹鼎依稀白犬护,苍山缥缈紫鸾翔。我来问道千年后,云锁仙台迹半荒。”

  明.张维新《崆峒烟雨》:“广成已脱仙凫去,洞口还留玉犬栖。千古欲寻丹鼎处,濛濛空翠使人迷。”

  明.方应选《崆峒烟雨》:“半岭高标几洞天,氤氲非雨亦非烟。丹砂不散千年火,化作青空片片悬。”

  明.朱维京《崆峒山》:“仙坛独耸万峰群,夜月瑶宫瑞霭纷。双练远飞伊洛水,平川晴挂洞庭云。千年玄旨留山麓,七圣灵光在汝坟。何用蓬莱寻海上,中原自有广成君。”

  明.孟纶《崆峒山》:“广成仙子久飞升,名寄空山几废兴。丹灶余香今已尽,欲追遗迹恨无征。”

  明.彭纲《登崆峒山》:“欲觅崆峒的,应将具茨临。洞中仙犬暮,山外野云春。瑶草交凡路,青苔蚀旧珉。千秋昏默景,斯道即为真。”

  明.王尚絅《望崆峒山》:“轩辕曾驻跸,长剑指崆峒,不见广成子,唯余问道宫。灵文归渺默,元化隐鸿濛。可怪乡山旧,云霞若箇红。”

  清.无名氏《崆峒烟雨》:“一片空朦晓欲流,许多岚翠拥峰头。尚留王气瞻銮驾,无数仙城幻石楼。缥渺浑疑蓬岛境,萧疏恍入洞庭秋。山中谁系苍生望,愿作甘霖遍九州。”

  崆峒山广成宫始建年代不详,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中叶,时汝州刺史卢贞少居崆峒山下,晚岁怀归,获刺是邦,游广成宫见其象设颓圯,半为荒榛,乃捐资修葺,并撰《广成宫记》一文,刊刻为碑,列于庙内。卢贞(?—约848年),唐幽州范阳人,号南郭子,居汝州梁县。敬宗宝历间,为度支员外郎,历户部郎中、太常少卿、汝州刺史。文宗开成四年,自大理卿出为福建观察使,诗童林杰九岁造谒,备受嘉奖。武宗会昌五年,官河南尹,与白居易为友,旋出为岭南节度使。宣宗大中初,入为太子宾客,卒。唐代自卢贞重修广成宫并撰《广成宫记》之后,唐人皇甫枚《三水小牍》及宋人乐史《太平寰宇记》中,对广成宫的情况亦略有记载。延及明清两代,广成宫的修缮则更为频繁,庙中现存的明清时期碑刻,虽然残缺不全,但是透过斑驳的碑文,结合文献记载,依然可以对广成宫由唐代至清一千余年间的历史,有一个大致的了解。

  唐.卢贞《广成宫记》曰:“按《尔雅》:‘北戴斗极为崆峒’,其地绝远,华夏之君所以不至。禹迹之内,山名崆峒者有三焉。其一在临洮,秦筑长城之所起也;其一在安定,二山皆高大,可取材用,彼人亦各於其处为广成子立庙。而庄生述黄帝问道崆峒,遂言游襄城,登具茨,访大隗,皆与此山接壤。则临洮、安定,非问道之所明矣。《仙经》叙三十六洞天,五岳不在其列,是知灵迹所存,不系山之大小也。此山之下有洞焉,其户上出。耆旧相传洞中白犬,往往外游,故号小冢为玉狗峰。昔之守宰,以为神居閟洁,惧樵牧者亵弄,因积土封之。今昇践其顶,响通於下甚深远,亦焉知非灵人所舍乎?寻崆峒之言,以中含洞壑不显於外,则安在於崇岫连峰,凌霄蔽影,然后称名山也哉。真南郭子旧居直山之北,少乐大道,早依门墙,年壮宦游,出入二纪。揆才无补,晚岁怀归,获刺是邦,停舆授敬。象设颓圯,半为荒榛。遂命彻故宫,稍增前制,赢财而后事,悬善价以待乐输。陶斫众工,咸来求售,匪随於勿亟,盖视利而劳。茨暨坛垣,指期咸就。旧纪但以广成子为仙者,又不徵崆峒之地,知有阙焉,故复建此铭揭于西。

  唐·皇甫枚《三水小牍》记载曰:“汝州临汝县南,十八里广成坡之西垠,有小山。山曰崆峒,即黄帝访道之地,广成子所隐也。祠在山东麓,堂上广成子像,戴独角巾,披紫霞衣,二侍童而已。重门之右有碑,刺史陆长源文。其巅洞穴如盎,将有大风雨,则白犬自穴出,田夫以为候,亦名山曰玉犬峰。庸辈不知神仙窟宅,谓广成化城,乃里谈也。”

  宋.乐史《太平寰宇记》卷八《河南道八·汝州·梁县》记载曰:“广成城,《九州要记》云:‘广成子为黄帝之师,始居此城。后于崆峒山成道。’今此城犹有庙像存焉。”

  明万历四十四年临泉马從龙所撰《汝民朝天坛修醮记》曰:“尝觇天坛者,势□峰峦之上,高耸峻极之天,迺有熊氏飞地,万古悠存,神人共仰。历数我朝有临汝镇善民马守海及河南卫军余叶大伦等,同心遥叩天坛玉屋仙山,屡朝一十八次,其善心弗辍。是岁伏谒,旋回福地崆峒山广成宫,借地立坛,陈备醮延,以谢洪恩,立石为记。

  清康熙二十二年《重修广成殿碑记》曰:“崆峒山诸庙,创建未详何时,兹广……琉璃瓦参差不整,□□橼零落几……士闫成羙、张鹏九遂相与谋曰:‘是……鸠工经之营之,费几心力,今役……善事创之者难,继之者尤难,使非……矣。今二君可谓能继之於前人,予……继於万世耳,因序以勒之石,以垂……”

  清乾隆九年郡生员闫中仁所撰《重修三皇圣殿并金粧神像碑记》曰:“汝西二舍许,有崇岗山,峰高叠翠,峻秀层峦。龙泉西望,温泉东眺,南并佳於岘顶,北竟丽於玉峰。虽非若泰……广成子修真於此,轩辕帝问道於斯,况乎彩霞曾见□潮,登仙现有石迹,相传玉犬往来,因有玉狗峰。自古云……建立群庙以祖师殿为首,三门外有殿三楹,内塑三皇圣祖,配以十代名医,创建未审何时,经营不知……意欲重修,苦无功德主,时有善士闫君讳昱字旭东,同徐君讳元玺字耀宇,同道士言曰:‘重修事尽……三辰而兮□□□人□□别九区而布政教,是三皇者,继盘古而御世,肇三才以立极,诚千古神圣之祖,万载……三皇乎,因卜之于神,以□位以神,默示以祖师殿□宜□□殿盖神道尚有祖师,不能出乎三皇之右也,遂汤御……之工费金百余,毅然独任,经始於乾隆丁巳,落成于乾隆已未,由是神像焕然,庙貌重新,□神灵山光依然如昔矣。……微施小善,尚列名奖之,矧子百金不惜其费,三年不惮其劳,若不勒之以石,何以彰前善,而启后善乎,因公同置石……略书数言,以记其独善云。”

  清乾隆十八年汝庠增广生员闫铨所撰《回地碑记》曰:“建碑志事,载笔非侈溢美之虚誉;法世传后,劝诚宜为永远之庙算。兹因崆峒,汝西八景为最,依古名区胜地也。但迩来山上住持,习于庸懒者居多,山下村市,巧于图利者不少,将庙中地土或典或当,几几乎殆尽。以故,庙宇废弛,四壁狼狈,殊为可惜。今春,忽闻庙下云溪观,有申道人者讳一元,长于材能,善理庙事,所住地方,修盖补葺,屡屡成功。况云溪与崆峒,本一支派,大明时,崆峒为上元,云溪为下元,则申道亦崆峒本分之门徒也,临汝左右乡因具帖请。迨申道至山,不数月,独出己财,约有百两,已往典当之地,尽行赎回,修理成功,夫亦何难。窃恐第为一时之盛举,倘世远年延,或本门后徒或另易他门及巧图利者,地土仍前典当,申道回地一番婆心尽隳,岂不更为可惜乎。众念及此,因具禀,请銜立碑。太老爷批:“好事,自允所请。”遂赐官衔,立碑勒石,俾异日住持与图利者,地土不许典当,如有蹈此,指碑送官究处。庶申道回地之用心,为今日之崆峒计者,犹浅为后日之崆峒计者,尤深也。爰为立石碑,一以传后,一以戒后。”

  近代以来,随着时局的变革,民间寺庙受到的冲击极大,很多宗教场所不可避免的逐渐走向了衰败。至上世纪八十年代,崆峒山广成宫古建筑群,在历次的战火及运动中,早已沦为一片废墟,其历史旧貌,也唯存于故老的口耳相传或笔记中。其中在庙下文化名人王明泉老先生编写的《田萍丛书》一书中,收录有《崆峒升天石》一文,介绍了民国时期他前往崆峒山游览时所见的景象。“远在1932年(民国二十一年),余在柿园(当时属自由县,后划归伊阳,即今汝阳)日新小学执鞭时,于四月四日(旧儿童节)和诸同事率领学生远足春游,曾攀登小崆峒山,距今已五十载,如今回忆所见,大致如下。小崆峒又名冠山,是一座孤立的丘陵,覆压面积约十余公顷,高约百米,望去太不景气。山巅仅建有广成子庙一座,别无其他建筑物,大殿前置有天然黄石一块,大如卧牛,石上有跣足痕迹,据说是广成子登此石升天,留下来的脚印,未知确否。”

  同时在《汝州文史资料汇编》一书中,收录有李泉海、高山两位老师所写的《崆峒山》文章一篇,对崆峒山广成宫的近代兴衰进行了简单的介绍,不过该文与王明泉老先生的记录,错在着较大的差异。“据正德《汝州志》记载,崆峒山上有丹霞院(即广成子修道之处)及崆峒观,山下有洞。1941年山上还有广成殿,殿前有山门和钟楼,向南有升仙石、道士塔。山根处有艄公碑10余座,东侧有戏房8间,山半腰处有洞口,山下东南方有道士井,井旁有石龟。1942年,国民党十三军在这一带驻扎,山上的房舍被扒掉之后,其它建筑也相继被毁。……近些年来,群众又在山上修建了广成殿和其他庙宇,前后两排,计有17间,除供奉广成子外,尚有祖师、老母、药王、三官、观音等,庙宇的西北方建六角七层空心砖塔一座。”

  举报/反馈

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二维码

电话

400-888-8888

扫一扫,关注我们